汉藏语研究的雏形可追溯到19世纪初。最早提出汉藏语同源这个观点的是德国学者Klaproth(1823),他认为汉语、藏语和缅甸语属于同一个语系(“藏缅语系”),并提出日语、越南语、泰语和高棉语等等跟这个语系没有同源关系。当时,他的著作不受重视,后来就被淡忘了,直到20世纪90年代,他的著作才重新被重视起来,如今,他的观点已经成为了语言学的定论。
在19世纪,最流行的理论不是Klaproth的“藏缅语系”而是Leyden(1808)的“印度支那语系”,按照他的理论,亚洲的所有语言(除了印度的雅利安语族)属于同一个语系,也就是说,汉语、泰米尔语、日语、突厥语、马来语都有同源关系。在那个时代,因为西方学者对亚洲语言所知甚微,所以他们倾向于把那些陌生的语言划入同一个语系。这种观点符合当时的意识形态:按照《圣经》所讲,人类来自三个兄弟,这三个兄弟分别是白、黄、黑种人的祖先。其他学人,例如英国学者Hodgson(1849)或者德国学者Müller(1855)把“印度支那语系”称为“突兰语系”(Turanian),这个名称来自古波斯人对亚洲民族的称呼。 19世纪末,德国学者Conrady(1896)把泰米尔语、突厥语、日语和南岛语从“印度支那语系”划出去了,但是他保留了一些错误的观念,他认为汉语、泰语和越南语这三种语言之间的关系比汉语和藏缅语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法国学者Przyluski(1924)给Conrady划定的“印度支那语系”取了新的名称,即“汉藏语系“,这个名称一直保留到现在,尽管现在的定义和当时的不相同。在1954年,法国学者Haudricourt发现越南语声调的来源,并证明越南语和汉语没有同源关系。在1972年,Benedict提出泰语应该不属于汉藏语,他重新恢复了Klaproth的理论,但他的观点和Klaproth的观点略有不同因为他认为汉语是单独的分支,其他语支都属于“藏缅语族”。但是,他没有提出任何有力的证据来支持这个观点。
按照语言学的定论,找出语言或方言的共同创新演变是建立语言谱系树的先决条件。属于谱系树中同一个语支的语言具有同一个来源和共同的发展历史,因此只有共同创新演变才能证明几种语言或方言属于同一个语支,这些共同创新演变代表这些语言没有分划之前所经历的演变。而共同存古特征(保留原始的复辅音或韵尾)和类型特征(语序、声调的产生与否)则不足为证。
许多学者提出,“藏缅语族”不存在,汉语在汉藏语系中没有特殊的地位,不是最早划出来的分支。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汉语和藏语之间的关系比藏语和缅甸语的关系更为密切,但是这个观点还尚未获得所有专家的认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